> 文章列表 > ASUSROGStrixGL12电竞主机测试报告9代8核力扛RTX光追AI

ASUSROGStrixGL12电竞主机测试报告9代8核力扛RTX光追AI

ASUSROGStrixGL12电竞主机测试报告9代8核力扛RTX光追AI

随着 Intel 9 代与 NVIDIA RTX-20 的更新,华硕 ROG Strix 亦更新旗下「GL12」电竞主机,新款 GL12CX 不仅搭载 Intel Core i9-9900K 与顶规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显示卡,更换上 AIO 一体式散热与 ROG DIMM.2 设计,让追求 9 代 8 核力扛 RTX 光追、AI 运算的玩家,有着新一代强悍品牌电竞主饥可选。规格处理器:Intel Core i9-9900K晶片组:Intel Z390记忆体:2 x 16GB DDR4 2666MHz、2 个插槽 (Max 32GB)显示卡:ASUS GeForce RTX 2080 Turbo扩充插槽:1 x PCIe x16(安装显示卡)、1 x PCIe x1、1 x M.2 NVMe SSD、1 x M.2 NVMe, SATA、1 x M.2 Wi-Fi储存装置:1 x M.2 512GB NVMe SSD、1 x 2.5”1TB HDD、1 x 2.5”快装槽、1 x 9nn 光碟机I/O 前:2 x USB 3.1 Gen1 Type A、2 x USB 2.0、1 x 耳机 / 麦克风、1 x SD 读卡机I/O 后:2 x USB 2.0、2 x USB 3.1 Gen2 Type-A、4 x USB 3.1 Gen1、5 x Audio jacks、1 x S/PDIF、1 x RJ45、1 x HDMI、2 x DisplayPort音效:Realtek ALC1150网路:802.11ac 2x2 + BT5.0、Intel 219-V 1GbE LAN电源供应器:700W尺寸:17.9 x 40 x 45.6 cm重量:11 kg冷酷外观 ASUS ROG Strix GL12CX 开箱 / 随附压克力侧透ROG Strix GL12CX 外观维持着沈着雾黑的设计,并以非对称的线条与盔甲般的散热开孔点缀,其 mATX 尺寸的紧凑机身,比起一般 DIY PC 在小巧一些,并具备着 AURA 灯光,于主机前方画出两刀俐落的 RGB 灯光,而左侧可更换为压克力侧透,展现内部高阶零组件的独特气息。GL12CX 规格上至 i9-9900K 与 i7-9700K 两款超频处理器,而显示卡则有 RTX 2080 Ti、RTX 2080 的新一代选择,并採用 Intel Z390 晶片,允许玩家通过 Armoury Crate 进行处理器与显示卡的超频设定。这一代亦将处理器散热升级为 AIO 120mm 一体式水冷(由 Cooler Master 代工),确保处理器有着足够的散热效能,而显示卡则是 ASUS 自家的 Turbo 鼓风扇系列;此外主机板亦採用 DIMM.2 设计,将 SSD 垂直安装于主机板上,并附带大型散热片,确保 SSD 可维持在高效能运作。其余规格、功能与上一代 GL12 无异,接着先从外观到内部散热、扩充来与各位报告 GL12CX 的魅力。↑ ROG Strix GL12CX 外箱。↑ 取出主机之后,内部还有压克力侧板、配件盒。外观方面,ROG Strix GL12CX 维持着低调沈稳的设计,并有着盔甲般的线条散热开孔,搭配着镜面黑的可拆饰版,勾勒出独一无二的 ROG 气息。机壳前方 I/O 提供基本的 2 组 USB 2.0、2 组 USB 3.1 Gen1,以及 SD 读卡机和 3.5mm 耳麦连接孔;而主机的电源按键,则在右侧侧边上方。↑ ROG Strix GL12CX 低调沈稳的雾黑质感。↑ 前 I/O。↑ 电源按钮。而 GL12 前面板上方,有快可拆式的磁吸面板,其后方隐藏着光碟机与前置 2.5” 快装拖盘。光碟机採用 9mm 薄形的 DVD-ROM RW,保有光碟机功能亦可节省空间。至于 2.5” 快装拖盘,让玩家可直接安装 SSD 或 HDD 来扩充空间,亦可当作资料交换碟来使用,这功能主要设计给 IEM、ROG 电竞赛事当中,要求选手将设定储存在 SSD 当中。这应用时在让人费解,但对于一般玩家来说就当作让玩家方便扩充 2.5” 装置的贴心设计吧!↑ 帅气的饰版隐藏着既有功能。↑ 移除饰版,则可使用光碟机与 2.5” 快装拖盘。↑ 虽说拖盘本身可钩住 SSD / HDD,因此并无提供螺丝,这….。前面板中下方,则有着 ROG 的 Logo,以及线条状的开孔,这亦是主机前方的散热进风处。↑ ROG Logo。↑ 前侧进风处。同样,机壳上方于后半亦有着线条开孔,做为 CPU 散热出风使用。↑ 机壳上方设计与散热。由于品牌主机出厂必须整机接受安规测试,因此并无法预先安装整面的侧透面板,因此以配件的方式让玩家自行更换。而 GL12 左侧留有散热开孔的侧板,而右侧则是整面金属侧板,并压印 ROG Logo。↑ 左侧侧板留有散热开孔。↑ 右侧整面金属侧板压印 ROG Logo。玩家可在配件盒中,找到侧板使用的螺丝与螺母,先将螺母锁在机壳侧边,接着阖上压克力侧透后,再把固定螺丝锁上,即可完成侧板的更换动作。↑ 侧板固定螺母。↑ 更换压克力侧板后,就可见内部的硬体空间。接着机壳后方,主机板后 I/O 提供 2 组 USB 2.0、2 组 USB 3.1 Gen2 Type-A、4 组 USB 3.1 Gen1、5 组 Audio jacks、1 组 S/PDIF 与 1 组 RJ45 连接埠;主机板并无设计 iGPU 内显输出功能。而显示卡则提供基本的 1 组 HDMI 与 2 组 DisplayPort 输出。↑ 机壳后 I/O 与下置电源。↑ 显示输出。分区散热 显卡支架 还可扩充紧接着打开侧板来讨论 GL12 的散热设计,内部与目前主流的机壳相似,有着电源分舱空间规划,电源供应器为下置、下吸、后出风的配置。此外,机壳从前方底部进风,GPU 则透过本身的鼓风扇吸纳冷风,将废热直接排出主机之外;至于 CPU处则比较特别,从后方 90mm 风扇进风,通过上置的 120mm AIO 一体式水冷散热,再将冷排的废热带出主机之外。这散热配置本身无太大问题,但可能会遇到一个环境例外,那就是玩家的电脑桌为 ㄇ 字形,以及将主机摆放太过于接近墙面,这有可能造成 GPU 排出的热风,被后方的风扇再带回内部,造成 CPU 散热不佳的问题。↑ GL12 散热配置图。先从主机板上方看起,于右上角有着 9mm 光碟机与前置 2.5” 拖盘的空间;而处理器使用 120mm AIO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这组为 Cooler Master 代工并有着 ROG Logo。主机板为 mATX 尺寸,在 CPU 供电模组处亦有安装散热片;因为加入 DIMM.2 的设计,因此记忆体仅做 2 DIMM 插槽。↑ 9mm 光碟机与 2.5” 前置安装托架。↑ 120mm AIO 水冷散热器。所谓 DIMM.2 是从 ROG 主机板而来,主要是借用记忆体插槽的针脚,设计给 M.2 使用的子卡,一来可让 SSD 垂直安装,并通过散热片获得最好的散热,二来也可节省主机板的空间。而 DIMM.2 的散热片内部,则有导热焦条替 SSD 的控制器进行散热。↑ 带着散热片的 DIMM.2。↑ DIMM.2 内部。至于显示卡则以支架固定,确保主机在运送时的牢固性;机壳下分舱则隔开电源供应器的空间,并有着 ROG STRIX GL12 字样。↑ 显卡固定支架与电源分舱。取出显示卡,则是 ASUS GeForce RTX 2080 Turbo 系列,显卡前端锁着固定架,可与上图中间的支架固定,藉此确保显示卡安装的牢固性。↑ ASUS GeForce RTX 2080 Turbo。↑ 显卡前方的固定支架。↑ 支架后方则有 ARGB 灯条。接着主机板下半部,则可见到 M.2 Wi-Fi 卡,并採内置天线的设计,以及还有 1 组 PCIe x1 扩充;主机板的 Z390 晶片组,则有着散热片覆盖。↑ 主机板下半部。↑ 机壳前方的进风扇。机壳后方有着基本的整线,只不过使用的电源供应器是康舒 iPower 90 700W,并非特製款式,因此有着过长的线材留于主机之内,使得玩家若想安装第二颗 3.5” HDD 时,需要自行整线挪出空间。此外,这价位的主机若不搭模组化或编织线材实在有点可惜。↑ 主机后方空间。↑ 第二颗 3.5” HDD 空间。侧透 AURA RGB 灯光秀玩家可通过 Armoury Crate 软体来调整主机的灯光设定与 AURA Sync 等功能,而 CL12 灯光于前面板的 入 字形 ARGB 灯光、ROG Logo,以及侧面的 CPU 散热器、DIMM.2 与显卡支架处,都有着灯光点亮机壳内部。↑ GL12 灯效。↑ 前面板的 ARGB 灯光。↑ 侧面灯光效果。↑ CPU 灯效。↑ CPU 灯效。↑ CPU 灯效。Armoury Crate 超频监控软体软体方面交由 Armoury Crate 来进行控制,首页提供着电脑运作模式:Windows、平衡、Turbo 与自订,而右手边则有 CPU、GPU、记忆体、储存空间、风扇等监控资讯。而 GL12CX 预设是「平衡」模式,这模式 i9-9900K 会依照 Intel 设定的 Turbo 时脉(全核 4.7GHz),而切换为 Turbo 后则会让全核心提升到 4.8GHz,此外玩家亦可通过手动来进行 CPU 与 GPU 的超频。自订预设是双核心 5.1GHz、全核心 4.8GHz 的设定,而 GPU 时脉则是 NVIDIA 参考规格,GPU 基準时脉 1515 MHz、Boost 1710 MHz。考量到处理器散热仅 120mm AIO 水冷,倘若启用全核 5GHz 可能会让机器风扇持续高转,相对的噪音也较高。↑ Armoury Crate 可切换 GL12CX 的运行模式。↑ 自订处理器超频设定,可针对每个启用的核心进行时脉调整。↑ 亦可调整 CPU 风扇,以及替 GPU 基準时脉、记忆体超频并控制风扇。↑ AURA 特效,并提供 AURA SYNC 功能。ASUS ROG Strix GL12CX 效能测试测试方面以 Armoury Crate 设定自订模式,採双核 5.1GHz、全核 4.8GHz 设定进行测试,而手边的 GL12CX 主要规格为 i9-9900K、DDR4-2666 16GB*2、RTX 2080 Turbo。CPU-Z 检视 i9-9900K 完整资讯,为 14nm 製程的 8 核心 8 线程可超频处理器,但测试后不见单核最高 5.1GHz 的记录,反而是全核 4.8GHz 为主;而主机板使用的是 Z390 晶片组;记忆体则是双通道 DDR4 16GB*2 2666。↑ CPU-Z 资讯。GPU-Z 资讯,检视 ASUS RTX 2080 Turbo 资讯,核心为 TU104,有着 2944 组 CUDA 核心,以及 368 组 Tensor Core 与 46 组 RT Core,可分别对于 AI 运算与光线追蹤进行加速。GPU 时脉为 NVIDIA 官方参考值,预设 1515 MHz、Boost 1710 MHz。↑ GPU-Z 资讯。CPUmark99 测试,单看处理器的单核心执行能力,单核心的 IPC、时脉高即可获得相当高分。单核心方面 i9-9900K 获得 852 分。↑ CPUmark99。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绘图性能。也是目前用来评比 CPU 运算性能常见的测试软体。针对多核心 CPU 测试,i9-9900K 有着 2053 cb 的成绩而单核心则获得 210 cb。对比一般 DIY PC 来说,这成绩已有一定的水準。↑ CINEBENCH R15。V-Ray Benchmark 可测试电脑的 CPU 对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速度,以及 GPU 渲染图像的速度,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I9-9900K 需时 1 分 02 秒,而 RTX 2080 则需要 1 分 10 秒。↑ V-Ray Benchmark。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在标準 2666 记忆体时脉下,记忆体读取 39117 MB/s、写入 40878 MB/s、延迟 60.7 ns,表现中规中矩。↑ AIDA64。日常使用的 WinRAR 压缩测试,GL12CX 有着 25,458 KB/s 的压缩性能;而另一套 7zip 则较吃众多核心效能,压缩 55638 MIPS、解压缩 85467 MIPS,整体性能表现出色。↑ WinRAR。↑ 7zip。影音转档方面,测试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i9-9900K 有着 8 核心 16 执行绪以及高全核时脉,在 X264 编码下有着 61.7 fps 的高性能,而 X265 编码下亦有 42.4 fps 的性能。倘若主力都在 X264 编码上,这颗性能非常够用。↑ X264 FHD Benchmark。↑X265 FHD Benchmark。系统碟使用 M.2 512GB NVMe SSD,其循序读取 3373 MB/s、写入 1693 MB/s,在 4KQ1T1 随机读写上也有着 44.9 MB/s、98 MB/s 的性能。而 HDD 性能则提供给各位参考。↑ M.2 512GB NVMe SSD。↑ 3.5” SATA HDD。电脑整体性能测试,则以 PCMark 10 来进行,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但是 GL12CX 在执行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测试时,会莫名导致测试程式关闭,因此无法完成测试,改以 Express 测试获得 5680 分。↑ PCMark 10 Express。↑ PCMark 10 完整测试但遇到程式相容问题导致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终止。3DMark Fire Strike 可快速衡量平台的游戏绘图效能,亦是目前显示卡最常使用的测试软体。Fire Strike 锁定 AAA 等级 DX11 API 的高效能测试,在预设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测试中,RTX 2080 获得 23,014 分。而 1440p 解析度的 Extreme 则有着 12,242 分,至于 4K Ultra 测试则有着 6,338 分。换句话说,GL12CX 可确保各位玩家在 1080p、1440p 解析度下,获得 AAA 游戏特效全开的稳定性能,但若是 4K 解析度,则要针对游戏稍微调设定才可保有稳定顺畅的游戏体验。↑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DMark Time Spy 则是採用新的 DirectX 12 API 所设计的 AAA 游戏测试。在 1080p 的 Time Spy 测试上获得 10,498 分、1440p 的 Extreme 也有着 4,863 分。↑ 3DMark Time Spy。↑ 3DMark Time Spy Extreme。ASUS ROG Strix GL12CX 游戏测试游戏测试则以近期的 AAA 大作,当然包含着唯一有着即时光线追蹤 DXR 技术的《战地风云 5》,以及美女冒险的《古墓奇兵:暗影》,以及 CAPCOM 大作《魔物猎人:世界》,在开放世界探索、冒险与狩猎,还有更吃资源(优化不好)的《刺客教条:奥德赛》,以及很夯的大逃杀游戏《绝地求生 PUBG》。测试分别以 1080p 与 2160p 进行测试,并以游戏预设最高特效设定进行 fps 平均值测试。在 1080p 解析度之下,GL12CX 面对各种 AAA 游戏,都可有着相当高的性能,像是《魔物猎人:世界》平均 107 fps、使用 DirectX 12 的《古墓奇兵:暗影》平均 117 fps、《刺客教条:奥德赛》平均 72 fps,就连《战地风云 5》开启 DXR 最高设定下,光追游戏体验亦可有着平均 69 fps 的性能表现。但是 2160p 方面,普遍仅射击类的《绝地求生 PUBG》可保有平均 67 fps 的性能,其余游戏皆跌至平均 40 fps 左右;换句话说 GL12CX 可满足 1080p、1440p 玩家特效全开的需求,但若要使用 4K 2160p 解析度,则要针对游戏降低特效,才可保有稳定且顺畅的游戏体验。↑ GL12CX 游戏测试。《古墓奇兵:暗影》、《刺客教条:奥德赛》:使用 In Game Benchmark。《魔物猎人:世界》:于古代树森林狩猎大凶豺狼,记录 3 分钟 fps。《绝地求生 PUBG》:人少地区跳伞后边拾荒边移动,记录 3 分钟 fps。《战地风云 5》:单人战役中「步兵团」的一开始任务,从下车攻上高处的据点为止。ASUS ROG Strix GL12CX 温度与功耗温度测试方面,分别使用 AIDA64 测试电脑散热,而 GPU 则透过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进行模拟游戏的压力测试,并针对 GL12CX 的平衡、Turbo 与手动模式分别测试。待机时 CPU 与 GPU 温度都在 30°C 左右,而通过 AID64 压力测试时,CPU 温度最高来到 90°C 左右;至于模拟游戏的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测试时,CPU 温度最高在 65°C,而 GPU 温度则提升到 85°C,游戏时的散热表现属于尚可。↑ GL12CX 温度测试。功耗方面,待机时电脑耗电在 49W 左右,而在 AIDA64 压力测试下达 250W 左右,至于 Prime95 压力测试可达到 400W 之高,在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模拟游戏测试下功耗则在 320W。↑ GL12CX 功耗测试。总结ASUS ROG Strix GL12CX 延续着雾黑沈稳的低调外观,换上第 9 代 Intel Core i9-9900K 处理器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游戏显示卡,给予玩家更强悍的电竞桌机新选择。性能上,GL12CX 可满足 1080p 解析度的 AAA 玩家特效全开的需求,即便在 1440p 也是游刃有余,但在 2160p 4K 解析度之下,则要针对游戏来调整特效设定,才能达到稳定的游戏性能。散热方面,若是平时游戏使用并无任何问题,但随着游戏时间增长也会渐渐提升风扇转速,只不过另一个恼人的是,在 GPU 高负载(游戏时)状态下会发出高频音。整体来看,GL12CX 有着帅气造型与强悍性能,可让游戏玩家获得新一代即时光线追蹤、AI 运算加速的游戏体验。来源: ASUS ROG Strix GL12 电竞主机测试报告 9 代 8 核力扛 RTX 光追 AI